互联网将成铝产业发展新动能

2018-04-15 10:50

  近日,“第一届互联网+铝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近十位国内外铝业专家和互联网大咖云集,分别从资源利用、铝产业发展、互联网与铝产业三个环节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回收利用、互联网助力铝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国内外300余位政府代表、铝行业专家学者及铝产业上下游企业参加。
  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铝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问题仍是目前我国铝产业乃至世界铝产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铝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认为,铝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按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原则,严格控制电解铝的新增产能,培育市场、引导消费,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扩大铝的应用。
  为什么谈到供给侧却要一直提倡扩大消费,文献军表示,消费和供给是一个关键点的两个方面,对上游是供给,对下游是消费。
在供给侧,据初步统计,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电解铝总产能4102万吨(不包含2016年永久关停的123万吨)。其中,运行产能3775万吨,临时关停327万吨。另外还有在建产能700多万吨。所以,铝产业的重中之重首先是牵住严控新增电解铝产能这个“牛鼻子”,降低竞争成本;其次,不断降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实现清洁生产;第三,加强技术创新,增加有效供给;第四,加快兼并重组步伐,优化生产力布局;最后要规范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在需求侧,铝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其他行业存在一定的区别,目前看来,铝行业的消费顶峰还尚未到来,仍然具有很大增长空间,同时,铝的优良性能和价格优势在很多领域更具竞争力。所以,培育市场、引导消费尤为重要。同时应加强上下游合作,一起开展技术和应用研究,加快制订新的应用标准研究与制定;其次,以为用户提供性价比最优的产品为指导思想,继续扩大铝的应用。
多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一直致力于扩大对铝的应用,促进铝的消费。2012年以来,开始推动在交通领域的“以铝代钢”、电力领域的“以铝节铜”、建筑领域的“以铝节木”“以铝代钢”均得到了很好的效果。201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还将继续推动铝产业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如铝制家具和铝空气电池的规模化应用与发展。
  有色行业两化融合水平亟待提高
  国家工信部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健提出,目前有色金属行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和大型企业智能制造就绪度均低于其他行业,深化和推动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是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装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的关键环节。”张健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方式已经改变,传统动能向新动能接续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并明确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的关键环节和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企业在产品创新能力方面越来越依赖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和新技术,企业基础自动化在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应用普及率已接近100%。信息技术也正融入有色金属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成为了有色金属行业工业装备、工业能力、工业素质、工业活动的内生要素,并促进了行业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了企业决策的及时、高效和科学。
  如何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张健建议,应把平台化转型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使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向数字经济的个性化、动态化、协同化转型,达到快速响应数字经济时代为核心的定制经济和分享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推进主体、活动对象、基础资源条件等同步升级,依托平台,实现产品的交易,并推动研发设计能力、计量检测能力、制造能力和物流能力的交易。”他说。
  最终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推动“推式”供应链向“拉式”供应链转变,达到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张健表示。
  “百业触网”时代已经来临
  “在国家政策和‘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整个中国经济市场已走向‘百业触网’的时代,而铝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也正在不断迈进,逐步完善和成熟。”铝团网总经理周玉凤说。
  目前,中国互联网环境已成熟,而互联网+产业的服务理念也逐渐渗透入人们的生活。随着国家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铝在汽车轻量化、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增加,“以铝节铜”“以铝节木”“以铝代钢”的应用不断扩展,铝消费还将不断增长。同时,铝产业在资源的拥有量、人均消费量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铝产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还存在较大潜力。
  如何促进互联网与铝产业融合,周玉凤建议,首先,融合行业需要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来实现有效资源对接;其次,当信息、交易实现协同,更多的需求随即涌现出来,将从垂直行业的信息提供平台向全产业链的服务平台升级;第三,应注意新一轮的互联网竞争不再仅是单体竞争,而是产业链与生态系的竞争。